小儿肾淀粉样变性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探索
对于此病的起源,我们仍在迷雾中摸索。尽管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但据研究报告,它似乎与免疫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那些继发性病例,更可能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对于原发性病例,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是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此病症的症状因淀粉样物质的沉积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
1.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主要侵犯内脏,如消化道、舌、脾、肝、肾、肺等。
2.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常在慢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后出现,主要攻击肾、脾、肾上腺、肝、淋巴结、等器官。
3.遗传性家族淀粉样变性则是由家族遗传基因引发,其中最常见的是家族地中海热。
4.局限性淀粉样变性则表现为淀粉样物质在特定部位如鼻咽、下呼吸道、皮肤等部位的沉积。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关注肾淀粉样变性的相关内容。
二、发病机制介绍
淀粉样纤维蛋白是淀粉样变性的核心要素,它是一种无定形的玻璃样透明物质。在显微镜下,它呈现出独特的特征,被染色后呈现特定的颜色和结构。这些纤维的显著特点是通过X线衍射展现出的β-片层结构。淀粉样纤维蛋白包括多种成分,其中AL蛋白和AA蛋白是主要成分。
1. AL蛋白:主要来源于免疫球蛋白轻链碎片,其在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和多发性瘤患者的血清中可见单峰球蛋白,主要为γ型,少数为κ型。这种蛋白质的分子量较小,可随尿液排出。
2. AA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无关,其前身是血清淀粉样变蛋白A(SAA)。在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病和家族地中海热中,AA蛋白与SAA蛋白质有相似的N端氨基酸残基,但分子量不同。SAA主要在肝脏合成,当体内出现炎症时,其含量会迅速增加。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种淀粉样蛋白,如AF蛋白、ASC蛋白、AE蛋白、Aβ2-微球蛋白、SAP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会产生并沉积在体内的不同部位,导致组织功能和结构的改变。
淀粉样变性的发病机制除了蛋白质过量产生外,还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蛋白质代谢异常和结缔组织变性分解有关。特别是在AL多发性瘤患者伴有淀粉样变性病的情况下,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更加突出。
在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病中,部分血清急性期合成AA的增加可以导致AA淀粉样物质的沉积;而在β2-M淀粉样变性病中,血清β2-M水平的增加是由于过度分泌或降解所引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淀粉样物质的沉积与血清水平并不总是直接相关。
对于尿毒症进行血透的患者,其肾功能已经丧失,肾小球滤出β2-M的能力减弱。由于血液透析器中的铜仿膜、纤维素膜等的积累,血中的β2-M会逐渐增加。长时间使用一般的透析器,β2-M很少被清除。如果换用PAN透析器,由于其对流清除能力,Aβ2-M的蓄量会有所增加。透析器的膜表面特性也能增强对Aβ2-M的吸附和清除,从而降低血液中的β2-M水平。
透析液中的毒素污染以及透析膜的作用,能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进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释放,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等。这些细胞因子相较于甲状旁腺激素,更能促进骨基质和软骨中的Aβ2-M沉积。
淀粉样蛋白的分子生化特性发生变化,特别是ASC蛋白或AE蛋白质,由于单个氨基酸的替代,沉积蛋白与正常蛋白的相似性降低。这种变化可能与淀粉样蛋白沉积直接相关。沉积的轻链通常是原轻链的水解片段,偶尔也会出现原轻链的沉积。
淀粉样沉积介质部分突变和分解也会导致β2-M在沉积过程中的特性发生变化。这些蛋白质相较于正常蛋白质更加酸性和先进糖基化,可能引起TNF-α、IL-1等细胞因子的短暂升高。
淀粉样蛋白常与氨基多糖和SAP蛋白质一同沉积。尽管SAP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分子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之中,但这些物质与淀粉样蛋白的结合可能进一步促进Aβ2-M在组织中的积累。长期血透患者的Aβ2-M沉积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分子机制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