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探究
颅脑损伤所引发的精神障碍,其表现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部位息息相关。损伤越严重,涉及的区域越广泛,出现精神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除此之外,其发病机制还与环境因素、个体素质、损伤前后的心理状态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背后的机制可能涉及暂时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细胞紊乱导致的神经传导受阻、中枢神经细胞膜放电变化、脑神经元损伤引发的意识障碍,以及脑干网络结构损伤等。对颅脑损伤的也可能是心因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详释
1. 原发性脑损伤
脑震荡是颅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类型,大多数情况并无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但也有极少数严重病例会导致死亡。在脑震荡之后,人们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多种因素相关。
病因研究:
A. 心理机制:某些特定的人群,如女性和非技术工人,在遭受颅脑外伤后更容易出现脑震荡后综合征。这些症状可能反映了他们对意外事故的焦虑、对疾病和脑结构可能受损的恐惧。
B. 生理机制:研究发现,轻度颅脑损伤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受伤后会出现头痛、复视、嗅觉丧失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受伤后的几周内可能持续存在。
C. 器质因素与非器质因素共同作用: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与智力损伤以及病前神经质有关。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D. 与器质无关的情况:有些研究发现在某些颅脑损伤的士兵中,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出现与器质因素无关。
E.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还与损伤前的个人因素(如年龄、脑动脉硬化等)、损伤期的特定因素(如受伤时的意识丧失时间等),以及创伤后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有关。
意识障碍的机制:在脑震荡时,可能会发生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的意识障碍。关于昏迷的机制,目前有许多假设,但尚未得到充分阐明。可能的机制包括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细胞分子紊乱导致的神经传导路径阻塞,以及中枢神经细胞膜放电引发的神经组织兴奋性变化等。
D.脑脊液冲击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源自二战后的研究。当脑震荡发生时,脑脊液在脑室系统中如同被突然激活的波涛,迅速移动并产生液波冲击,这些冲击力量猛烈地作用在第三脑室、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周围的脑组织上,引发损伤。
持神经元损伤理论的专家则提出,脑中间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导致意识障碍的关键。
最近,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同的一种机制是脑干网状结构受到损害。颅内压急剧变化和脑血管功能障碍也被认为是加剧脑部受伤的重要因素。
关于脑挫伤:
当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导致脑组织器质损伤时,我们称之为脑挫伤。这种创伤的特点在于意识障碍严重且持久(超过半小时)。除了全脑症状,还会出现局灶性症状,如脑血管损伤常伴随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损伤直接引发的精神障碍是脑挫伤的主要病理变化。出血、水肿和坏死等变化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引发一系列生化、循环和电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似乎能够解释创伤后昏迷的发生,以及一系列从昏迷到清醒的中间状态,如错觉、意识模糊等。
局部脑损伤会在相应的部位引发局灶性症状。额叶、颞叶和脑底部是容易受冲击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综合征在颅脑外伤时尤为突出。
颅脑损伤一旦发生,会立即引发脑功能障碍,不同于其他脑器质性疾病的缓慢发展过程。患者在面对功能缺陷时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和补偿行为。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口中的发病率。这些患者的发病通常在创伤后近期,且伴有智力缺陷、脑萎缩以及自主神经症状。这表明精神分裂症可能直接由脑损伤引起,特别是额颞叶和边缘系统的受损。
对于儿童颅脑创伤,如果影响到间脑部位,可能导致间脑结构缺陷(如脑萎缩、脑扩张)和功能不足。由于大脑处于未成熟和休眠阶段,这些儿童在创伤后可能没有明显的行为变化。但到了青春期,随着内部环境的剧烈活动,间脑功能可能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导致出现周期性病程。这类病例属于早期损害但后期才发病的情况。
颅脑损伤还可能导致其他形式的精神障碍,如癫痫、情绪障碍、偏执精神病等。颅脑损伤还可能引发心因性精神障碍,其发生与外伤、个体素质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脑震荡还是脑挫伤,赔偿和诉讼问题可能引发神经症,如歇斯底里、强迫症等。
在颅脑损伤的情况下,颅内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脑损伤。当颅内出血聚集在某一部位并达到一定体积时,会压迫脑组织,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硬膜下血肿是精神科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患者往往会忘记头部受伤的过程,血肿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据报道,颅脑创伤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相当高。这种血肿可伴有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在老年人、癫痫、酒精中毒等人群中更为常见,因为这些人群更容易遭受头部创伤。硬膜下血肿在颅脑损伤后可能急剧出现或稍晚发生,并伴随着一系列症状,如头痛、意识状态改变、偏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