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的综合治疗方法
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门静脉高压是其必然的病理表现。初期可能毫无症状,但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还可能导致全身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对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进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门静脉高压的理念已经转变为早期、持续和终身治疗。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治疗应以针对病因和相关因素为主,同时注重休息和饮食的重要性。
休息对于肝功能代偿期的患者至关重要。适当的休息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肝脏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饮食方面,由于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应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软食。要确保食物中富含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病因治疗是降低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例如,对于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应抑制病毒复制;对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应禁酒;对于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可进行药物治疗。
在综合治疗中,对症支持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消化道症状严重、进食不足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可以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还可以根据病情给予护肝、降酶、退黄治疗,以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当患者出现腹水时,治疗重点在于纠正和恢复肝脏功能。如患者仅有少量腹水,无需特殊处理。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则需要利尿、导泻、腹腔穿刺等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除了上述治疗,药物治疗也是降低门静脉压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到。就像治疗高血压一样,需要早期、持续和终身治疗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我们相信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用于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血管收缩药物、血管扩张药物以及其他类药物。
一、血管收缩药物
通过直接或间接引起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及侧支血流。常用的药物有血管升压素及其衍生物、生长激素抑制因子及其类似物以及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等。其中,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及其类似物具有强烈的内脏血管收缩作用,能有效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但同时也可能引起一系列心脑并发症,对高龄或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或禁用。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则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β1-受体阻滞药和β2-受体阻滞药等。这些药物在减少内脏血管血流的还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剂量应从低开始,避免首剂反应的发生。某些药物如哌唑嗪和酚妥拉明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头痛、心慌等副作用,需谨慎使用。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前也需要特别注意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的观察。若治疗无效或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二、血管扩张药物
由于NTG在大剂量时容易引起血压下降和组织缺氧,并且作用时间短暂,因此临床上常将其与血管升压素(VP)联合使用。这种组合能显著提高两者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药口服后受到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生物利用率较低,因此不宜口服。舌下给药则能迅速通过口腔黏膜吸收,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可达80%。舌下含化后1-3分钟就能见效,作用峰值时间为5分钟,持续30-60分钟。也可以通过皮肤和静脉给药。该药物通过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
用法与用量为:舌下含化,每次0.4-0.6mg,每30-60分钟一次;皮肤给药,缓释片每次1片(2.6mg/片),每日2次;静脉给药,一般在静滴VP后,从小剂量开始递增,稀释于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初始剂量为每分钟10-40mg,小于0.7mg/(kgmin),每15分钟酌情递增,最大剂量为每分钟mg。
副作用包括心慌、头晕、皮肤潮红、烦躁、视物不清及恶心呕吐等。青光眼、脑出血、低血压、休克及对本药过敏者禁用。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压。
另一种药物,硝酸异山梨醇脂(又名消心痛、二硝酸脱水山梨醇酯),是长效有机硝酸酯。其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但持续时间更长。口服20mg后,4小时后仍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其作用机制与其代谢产物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有关。新一代长效硝酸制剂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又名5-单硝酸异山梨酯或单硝酸异山梨酯)具有强扩张静脉、弱扩张动脉的作用,可降低心脏前负荷、肺动脉压及排出量。其降低门静脉压的作用机制同硝酸甘油。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可达100%,半衰期长达4-5小时。
钙通道阻滞药中的硝苯地平(又名心痛定、硝苯碇、硝苯吡啶)通过阻断细胞膜钙通道受体中的二氢吡啶类受体,降低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作用,使平滑肌松弛,扩张外周血管及肝内外静脉,降低门静脉阻力。同时能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脏微循环和肝功能。口服或舌下含化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15分钟起效,作用峰值时间1-2小时,维持4-8小时。主要经肝脏代谢(氧化),大部分经肾排泄,少部分经胆汁排泄。
其他药物如利坦舍林、ICIl69、369等特异性S2-受体阻滞药,以及硫甲丙脯酸、氯沙坦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等也用于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硝普钠是一种硝基氢氰酸盐,可均等地扩张动静脉,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利尿药如速尿、安体舒通等可通过降低有效血容量并减低已增高的心排血量,反射性引起内脏血管收缩,降低门静脉压力。己酮可可碱和食管收缩药如胃复安、吗叮啉等也可用于降低门静脉压力。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本文将简要介绍关于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外科治疗等方面。
一、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通过收缩食管下括约肌、减少曲张静脉回流,控制并减少食管胃底静脉出血。中药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能够改善肝脏微循环、扩张门静脉,降低肝动脉阻力,降低门静脉压力,并抑制肝纤维化,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由于单一用药很难使门静脉压力降低20%以上,且易出现毒副作用,因此常采用不同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
二、内镜治疗方面,随着胃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急诊内镜的临床研究深入,对于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及紧急救治取得了显著疗效。硬化疗法、套扎疗法、组织黏合剂栓塞疗法等内镜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可有效地预防出血。
三、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分支栓塞术(PIE)等。
四、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压迫止血法,虽然复发率高,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起到较好的暂时疗效。
五、外科治疗则需要考虑到发病原因、病理生理、血流动力、肝脏功能等诸多因素,以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方式。目前主要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门-体静脉分流术和门-奇静脉断流术两大类。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由于门静脉高压发病机制复杂,单一治疗方式很难完全解决问题,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探索药物作用机制、改进内镜治疗方法、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度等,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后,学者们开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人体实验,直到1945年,Whipple医生完成了首例端侧门腔分流术,用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取得了显著成效。从那时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发展以及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出血率大大降低。目前,分流术仍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流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非选择性门-体静脉分流术:也称为完全性门-体静脉分流术。它通过大口径吻合口将高压的门静脉血流完全分流到低压的体循环中。优点是降低门静脉压力效果显著,止血作用可靠,远期止血效果良好,复发出血几率较低。其缺点是肝性脑病发生率较高。由于该手术会导致门静脉向肝血流灌注量下降,因此可能引起严重的肝功能进行性衰竭,长期效果并不理想。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肾静脉分流术、肠-腔静脉分流术以及脾-腔静脉分流术等。目前,肠腔静脉分流术由于手术暴露良好、术中出血少、降压及分流量适中、术后肝性脑病发生较少等优点仍较为常用。
(二)部分门-体静脉分流术:也称为限制性门-体静脉分流术。它是通过各种术式采用较小的分流口直径(分流口直径限制在0.8~1.0cm)来分流部分门静脉血流,使门静脉压适当下降,既能够防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又能最大限度地维持向肝性门静脉血流,预防肝性脑病及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三)选择性门-体静脉分流术:它旨在只分流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部位的侧支血流,而不影响整个门静脉系统血流,以达到防治出血的目的。主要包括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冠-腔静脉分流术、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以及冠-肾静脉分流术等。
还有门-奇静脉断流术,通过切断门静脉和体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来达到防治出血的目的。该方法即时止血率高,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能保持门静脉向肝性血流,肝功能维持较好,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也较高,可能由于断流术区域发生新的侧支循环或静脉曲张复发、胃缺血、胃黏膜病变等原因导致。
临床上还采用分流加断流联合术,该术式在同一手术视野中同时行分流及断流术,综合了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对门静脉血流影响较小,安全可靠。针对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大、脾功能亢进,治疗方法包括脾切除术和肝移植等。
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食管胃底静脉急性出血时,首选药物治疗,如垂体后叶素联用硝酸甘油或生长抑素等。药物止血效果不好时,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待急性出血停止后,再进行急诊内镜、内镜治疗、介入或手术急诊减压治疗。对于预防再出血,仍以内镜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最后考虑介入和手术治疗。对于终末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如有条件可行肝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