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慢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内治与灌肠疗法的综合应用

慢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是两种病程较长、难以治疗的疾病。西医主要依赖抗生素进行抗炎、止痛和抗感染治疗,但中医则从整体角度出发,针对各种原因进行多角度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因此疗效显著。

这两种疾病具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需调节患者的肝、肾、脾、胃功能,增强体质,以达到身体抗病毒的目的。针对慢性腹泻的症状和根本原因,吴茱萸、肉桂温中止泻,黄连、黄柏清热抗炎,红石脂、五倍子涩肠固体脱泻。

关于中医内治法,有以下几类:

1. 肝气侮脾型:情绪变化后发生腹泻,伴有胸胁胀痛、腹痛即泻、腹泻后疼痛减少、大便不畅等症状,苔薄白,脉弦细。治疗时常用逍遥散合痛泻药方,再加白芍、炙甘草缓急止泻,辅以槟榔、焦三仙消补。

2. 脾虚夹湿型:以神疲乏力、纳呆、肠鸣腹泻、粪便夹有不消化食物为特征,舌淡苔白,脉缓。采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加肉桂、炮姜;湿热加黄连、黄芩。

3. 脾肾两虚型:是本病的严重难治阶段,病程较长,表现为畏寒、面色苍白、腰膝酸冷、黎明前肠鸣腹泻等症状。治疗采用四神丸加减汤,干姜改为炮姜,并加入黑梅、芡实、乌药等温肠药物。

中医内治与灌肠疗法相结合,可有效治疗慢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遵循医嘱,注意日常调养,以期早日康复。针对靠近肛门的病变,其治疗策略需根据病变范围而定。若病灶范围较小,采用的灌肠液量应适度减少,让药物精准作用于病变部位。相反,如果病变广泛涉及,则需增加灌肠液的用量,但要注意并非多灌即为好,过量的灌肠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通常建议每次使用的灌肠液量为100至150毫升。对于高位病灶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至200毫升左右,但务必根据患者耐受能力逐步调整剂量。

关于药液的保留时间,这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药液至少应保留油炸四小时。为提高保留效果,建议晚上睡前用药,直至次日清晨。使用粉末时,可适量加入藕粉,调成糊状,这样的保留效果往往优于水剂。

药液的温度也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理想的药物温度应维持在40摄氏度左右,但应根据季节和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行微调。冬季气温较低时,可适当提高药液温度至45摄氏度左右;而夏季则宜将药液温度调至38摄氏度左右。对于湿热阻滞的患者,建议降低药温;而对于虚寒患者,则应选择稍高的药温。

治疗慢性结肠炎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通常以两周为一疗程,中间休息两天后再继续治疗。疗程的长短与疾病的复发率密切相关。取得初步疗效后,仍应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一般一个月为一疗程。经过两到三个疗程后,可逐渐减少灌肠次数,从每日一次逐渐改为隔天一次或每周两次,直至停药,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在此提醒,慢性结肠炎患者应及时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上治疗方法仅供参考,祝愿每位患者都能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上一篇:刘兰芳评书杨家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