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是怎么引起的
婴儿腹泻:深入解析病因与发病机制
婴儿腹泻的问题,可谓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从婴儿的健康状况出发,我们来深入探讨婴儿腹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婴儿腹泻的原因众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感染与非感染因素。
一、内在因素:
婴儿期,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胃酸和相关消化酶分泌不足,导致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有限。加之生长发育迅速,营养需求大,使得胃肠道负担加重。宝宝的身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对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较差。婴儿体液分布特点也使其容易发生体液紊乱。
二、感染因素:
1. 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除了法定传染病外,还有真菌和原虫等也会引起腹泻。
2. 肠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腹泻。
三、非感染因素:
主要包括饮食、气候和过敏等因素。不适当的饮食是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过早喂养大量淀粉和脂肪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气候的突然变化也会诱发腹泻。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和牛奶蛋白过敏也会引起腹泻。
那么,这些原因是如何导致婴儿腹泻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谈的发病机制。
1. 非感染因素:不适当的饮食使婴儿消化道功能紊乱,食物无法完全消化吸收,积聚在肠道上部。这降低了酸度,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的上移和繁殖,从而引发腹泻。
2. 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的程度、微生物的毒性等有关。细菌性肠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细菌产生毒素和侵袭。例如,某些细菌粘附在小肠的微绒毛上,产生大量的肠毒素,这些肠毒素会抑制肠粘膜对钠(氯和水)的吸收,促进氯(钠和水)的分泌,导致水渗入肠腔,引发腹泻。
婴儿腹泻是多因素的结果。家长在面对宝宝腹泻时,除了及时就医,还需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预防腹泻的发生。侵袭性肠炎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它的病原体已经深入肠粘膜的固有层。这些病原体包括志贺菌、沙门菌等各种侵袭性细菌,它们会在肠道内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这些细菌如EIEC、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会在肠道内引发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反应,并导致渗出性炎症病变、侵蚀和溃疡的形成。当这些病原体侵袭肠道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其粪便含有较少的水分,呈现脓液和粘液,同时可能伴随着痉挛性的腹痛。
除了侵袭性肠炎,病毒性肠炎也是常见的肠道疾病。轮状病毒是其中研究较多的病毒之一。当轮状病毒侵入小肠上部,严重时会影响整个小肠。该病毒在小肠绒毛顶部的柱状上皮细胞中进行复制,会导致细胞变性,微绒毛肿胀并变得不规则。这个过程会导致受影响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迅速脱落,从而影响水和电解质的吸收。由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脱落,吸收面积减少,水和电解质渗透增加,导致腹泻。微绒毛双糖酶,特别是乳糖酶的活性降低,会导致双糖(乳糖)吸收障碍。这些未被分解的营养物质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分解,增加了肠道渗透压,使得水分进入肠腔,进一步加剧了腹泻。
脂肪、蛋白质和糖在急性腹泻中的代谢也会发生紊乱。由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降低和肠道蠕动的过度,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会受到阻碍。这些代谢的紊乱主要是由酶功能障碍引起的同化功能障碍导致的。在急性腹泻期间,虽然儿童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但营养物质的吸收仍然会受到影响。具体来说,蛋白质的同化功能虽然有所减弱,但蛋白质仍然可以被消化和吸收。脂肪的同化和吸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恢复期,脂肪的同化仍然保持较低的状态。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糖耐量试验曲线会较低。
侵袭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是两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它们都会引发腹泻和其他症状。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和症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患有急性腹泻的儿童,需要注意其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