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在大动脉炎的诊疗过程中,一系列精密的检查和诊断手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手段不仅能帮助医生深入理解病情,还能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是反映大动脉炎病变活动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如同无声的警钟,警示着病情的活动性,其中血沉和“C”反应蛋白阳性率相似,都是病变活动的信号。
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增加,表明患者可能近期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大约一半的患者会呈现阳性或可疑的阳性反应,这也是病情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在血象检查中,部分大动脉炎患者可见白细胞增加,这是炎症活动的反应。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通常是轻度贫血,这可能与长期病变活动或女性激素影响造血功能有关。
血清蛋白电泳检查常显示α1、α2及γ白蛋白增加,白蛋白下降,这也是评估病情活动性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的血清抗主动脉抗体测定,对大动脉炎的诊断具有显著价值。滴度≥1∶32为阳性,大动脉炎患者阳性率高达91.5%。
胸部X线检查能进一步揭示心脏和胸主动脉的变化。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张,主要是左心室扩张。胸主动脉可能扩张、突出,甚至呈现肿瘤状扩张,这可能与高血压或大动脉炎有关。
心电图检查约一半的患者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劳损或高压,少数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变化。肺功能检查则与肺动脉狭窄和肺血流损伤有关,可能表现为通气功能下降或弥散功能障碍。
血流图检查、B型超声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等都是诊断和了解大动脉炎病情变化或术后随访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精密的检查手段,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深度探究大动脉炎的诊疗手段时,血管造影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诊断的先锋。虽然它能够清晰地揭示动脉管腔的变化,但对于管壁的细节变化却难以捕捉。这时,CT检查便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CT扫描不仅能观察到动脉管腔的变化,更能精确地检测管壁的结构变化,这对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和病变活动的判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当我们深入探究CT检查的细节时,可以发现管壁增厚和钙化等现象。通过增强CT扫描,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管壁强化和环状低密度影,这些迹象都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即使血管造影结果正常,但管壁异常的情况,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这可能是大动脉炎的早期信号。特别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病变能够被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重叠部位的血管畸形和复杂的血管结构也能够被准确地显示出来。
与此核磁共振(MRI)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手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多体位、多层次成像的特性和应用能力,使得MRI能够全面检测大动脉炎管腔和管壁的形态学变化以及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微妙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判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完全的情况,还能够清晰地展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形态变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也是诊断大动脉炎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够从静脉注入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操作简单,患者负担小,对比分辨率高,能够显示低对比区的病变。考虑到大动脉炎是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全面的血管检查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性动脉造影能够进一步观察肾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远端分支、侧支循环以及胸腹主动脉的情况。近年来,冠状动脉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到,某些大动脉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的病变。
CT检查、核磁共振(MRI)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在诊断大动脉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为我们提供关于大动脉炎的详细信息,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