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及其他相关问题探讨
一、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重点在于控制感染、做好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由于近年来痢疾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加,治疗方案需与时俱进。当下,喹诺酮类化合物因其高敏感性成为首选治疗药物。尽管在动物实验中,曾有关于喹诺酮类化合物对儿童关节软骨损伤的担忧,但经过国内外多年的临床验证,证实其在儿童中应用是安全的。关于具体的药物选择:
(1)诺氟沙星: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三次口服,疗程为5~7天。
(2)环丙沙星:其剂量与诺氟沙星相同,除了口服外,也可用氯化钠或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
还有吡哌酸、黄连素、磺胺甲唑/甲氧噻啶、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啶、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可供选择。巴龙霉素、庆大霉素、多黏菌素E等也用于临床治疗。
(2)(液体疗法):根据儿童脱水程度进行及时纠正,具体方法参见儿童腹泻液体疗法。
(3)对症治疗则包括针对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的具体治疗。如发热超过38.5℃,可使用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对于呕吐和腹痛,也有相应的药物治疗。
(4)中医治疗:急性菌痢在中医中被称为湿热泻,常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等治疗。
(5)一般治疗和饮食管理:儿童应卧床休息,根据当地情况对胃肠道进行解毒和隔离。在饮食方面,可以继续吃平时吃的食物,如果呕吐严重,可以短时间内禁食,并给予静脉输液。
二、延迟和慢性痢疾的治疗策略:
(1)抗生素治疗:对于急性痢疾,最好通过培养致病菌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避免盲目滥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进而加重腹泻的延迟。
(2)液体疗法:延迟性痢疾腹泻常伴随营养不良、低钠、低钾等症状,多为低渗脱水,因此需要根据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性质进行血生化测定和补液。
(3)营养疗法:延迟和慢性痢疾往往伴随营养障碍,因此禁食是有害的。相反,应鼓励患者继续进食,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感染控制、液体疗法、对症治疗、营养疗法等。对于延迟和慢性痢疾,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至关重要,同时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经过合理的饮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儿童营养状况,这是恢复疾病的关键所在。对于急需补充能量的儿童,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至关重要,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不少于3g/(kgd),并逐步增加到4.5~5g/(kgd),有助于消除水肿、形成抗体和愈合病变。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静脉营养、输血或血浆等治疗方法。
微生态疗法在这种情境下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这类儿童常常伴有肠道菌群紊乱和微生态失衡,因此补充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等,可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自然屏障,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但务必注意制剂的质量,没有足够数量的活菌制剂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在中医治疗的领域里,针对长期腹泻尤其是延迟和慢性痢疾,有着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对于脾胃虚寒泻,治疗以温中健脾、固涩止泻为主,常用桃花汤加减;而对于脾虚泻,则以健脾益气、固涩止泻为治则,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随着治疗的深入,脱肛症状出现时,需加入黄芪和升麻。
至于预后方面,急性菌痢如得到及时的敏感抗菌药治疗,可以迅速康复,预后良好。北京302医院的研究显示,即使不用抗生素,也有70%的急性菌痢患者可以自行愈合。对于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或者感染耐药菌株的儿童,病情可能会延迟,并带来严重后果。就病原体而言,志贺菌的毒性最强,其次是福氏菌和宋内菌等。对于这些儿童群体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针对儿童的疾病恢复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微生态疗法、中医治疗等,以确保儿童能够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