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疟疾是怎么引起的

疟疾:深度解析其发病与发病机制

疟疾,这一由疟原虫引发的疾病,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疟疾的源头在于疟原虫,其生活史相当复杂,主要分为无性繁殖期和有性繁殖期。

1. 在无性繁殖期,疟原虫子孢子通过按蚊唾液进入人体,首先侵入肝细胞进行裂体繁殖。平均约6天后,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流。这些裂殖子进一步侵入红细胞,开始吞噬红细胞内容物,如血红蛋白。这一过程涉及红细胞表面血型糖蛋白上的唾液酸残余物。随着疟原虫的持续繁殖,被感染的红细胞黏附性逐渐增强,可能导致血管内的血容量变化。

2. 在有性繁殖期,部分裂殖子分化成为配子体,并在血流中存活数周,直至被按蚊吞噬。在蚊体内,雌雄配子体融合并进行成熟分裂,形成子孢子,随着蚊的叮咬再次进入人体。

二、发病机制

脑型疟疾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

1. 昏迷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受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黏附在脑深部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上,但这一过程中如何导致昏迷仍存在争议。

2. 如果患者被成功救治,昏迷通常是可逆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无获得性疟疾免疫力的人。

3. 疟原虫细胞黏附和宿主“堆积”受体:受感染的红细胞表现出多种黏附表现型,如黏附未被感染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种黏附是特异的受体介导过程。脑型疟疾患者脑中表达这些受体,部分受体表达上调。这种受体表达方式并非特异性地出现在脑型疟疾中,其他血管床及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

疟疾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病与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关于脑型疟疾的研究,关于疟原虫在脑部的影响及其与昏迷的关系,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议话题。一项针对越南成人重症疟疾患者的研究揭示,无论是否伴有昏迷,所有CM患者都显示出脑部的疟原虫堆积。尽管许多患者直到死亡都没有出现昏迷,但堆积被认为是CM病昏迷的必要条件,而非唯一原因。

关于疟原虫黏附配体的研究,我们对疟原虫与宿主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显微操作法克隆疟原虫的体外实验显示,对ICAM-1和CD36的黏附是独立的。生化技术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在此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Var基因的确定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细胞黏附表现型的差异。

血-脑脊液屏障的内皮激活在脑微血管中的PRBC堆积与内皮激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免疫表现型发生改变,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如对一些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的吞噬作用。PRBC对脑内皮细胞的黏附可能不仅阻碍血流,而且可能导致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

疟疾昏迷的快速可逆性使许多研究者相信,CM的症状可能是由可溶性快速弥散性神经介质引起。这些介质可能是疟原虫毒素、感染引起的宿主细胞毒素的释放,或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局部神经活性介质的释放。这些释放可能产生一种碎样作用,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

与重症脓毒血症类似,TNF-α及其他炎性前细胞毒素在重症疟疾的多系统器官衰竭和低血压中起着重要作用。非洲患儿血浆中TNF-α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单纯的全身性TNF-α升高并不是脑部症状的唯一原因。

关于氮氧化合物在脑型疟疾中的可能作用,有研究表明血浆中PNI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其他研究则发现二者无联系甚至呈负相关。脑脊液中的水平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一氧化氮确实在病因学中起作用,那可能是局部起作用。检测脑脊液和血浆中的一氧化氮代谢水平是一种不够灵敏的方法。

对于颅内压、脑血供和脑水肿的问题,不同地区的疟疾患者可能有所不同。比如非洲儿童的颅内压升高可能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东南亚成年人则可能不同。这一发现强调了进行地域性研究的必要性,以更全面地理解脑型疟疾的发病机制。

脑型疟疾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对疟原虫、宿主细胞、神经介质以及炎性细胞毒素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一疾病的机会,同时也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指明了方向。关于脑型疟疾的遗传多态性与病理组织学特点

脑型疟疾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易感性和抵抗力受到遗传多态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宿主对脑型疟疾的抵抗能力与某些遗传性红细胞疾病存在关联。这些疾病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遗传性卵性红细胞增多症和α、β型地中海贫血等。这些疾病的遗传密码突变率较高,其中纯合子表现型可能具有潜在危害性,而杂合子则对抗疟原虫感染具有一定优势。一些HLA等位基因,如HLA-B53,也对重症疟疾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最近,科研人员发现了与疟疾密切相关的多态性,这些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个体细胞对感染的反应来影响疾病进程。尽管关于宿主遗传易感性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有望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对重症疟疾病理生理的理解产生重大推动。

意大利的Marchiafava及其研究小组自19世纪晚期开始研究脑型疟疾的病理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尽管存在许多差异,但大量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脑型疟疾的一些病理特征。受感染的红细胞凝集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特征。这些被感染的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大量聚集,增加血液循环阻力,导致血流缓慢甚至完全停滞。电镜检查显示,这些红细胞通过其表面的结节蛋白黏附于脑的内皮细胞上,造成脑微血管扩张。这一过程与临床上的细胞黏附现象紧密相关。

除了红细胞凝集,色素沉着和吞噬作用也是脑型疟疾的重要病理特征。当疟原虫进行孢子生殖时,残留的红细胞膜外壳会黏附在脑的内皮细胞上,这些外壳中含有疟原虫的残留物,如疟色素和破碎物。这些物质对人体有毒并刺激单核细胞。当PRBC破裂后,留下的疟色素对脑的内皮细胞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影响。

出血、脑水肿和脑肿胀也是脑型疟疾的病理特征。肉眼可以观察到脑组织上的小淤点,而组织学检查显示了三种类型的出血。不同人群之间在脑肿胀的发生率上存在一定差异,儿童患者明显高于成人。尽管存在争议,但脑型疟疾患者死后解剖确实能发现脑水肿的存在。

脑型疟疾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疾病,其遗传多态性和病理组织学特点为我们揭示了疾病的发展和进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为抗击这一严重疾病做出贡献。对于脑型疟疾患者的脑部脉管系统研究揭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病理特征。观察白细胞在脑部血管中的活动,我们发现其表现具有多样性。不少学者认为,白细胞的出现是一种典型的病理特征,甚至有些学者已经对其内皮细胞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深入理解。借助动物模型鼠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这些鼠在患脑型疟疾时,确实会有血管内白细胞的堆积,并随之引发炎性反应前的细胞增殖现象。这一现象可能在疟疾的病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在人类脑型疟疾中,除出血区域周围的白细胞外渗外,白细胞本身并未被观察到大量迁移入脑。

有观点认为,循环中的白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在炎性反应前的增殖反应,对鼠疟的病理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鼠疟的状况类似于脑炎。在越南的脑型疟疾患者中,已经观察到脑内皮细胞的激活、血-脑脊液屏障连接蛋白的局部破坏以及与之相关的外周血巨噬细胞的激活。这种外周血巨噬细胞的激活可能反映了血-脑脊液屏障的功能异常。尽管鼠疟和人类疟疾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如鼠疟没有感染的红细胞在脑中的凝集,但鼠的动物模型仍然为研究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上述白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外,脑型疟疾中的神经元毒性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尽管存在PRBC凝集的情况,但神经元缺血和内皮细胞损伤并不常见。最近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来自Kynenrinime通道的兴奋性毒性神经递质的潜在作用,这种递质在鼠疟模型中甚至可导致昏迷。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再灌注损伤、兴奋性毒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细胞凋亡等方面,以探索神经元的死亡机制。随着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神经元毒性在人类脑型疟疾病因学中的作用将逐渐明朗。

在脑型疟疾的发展过程中,患者的、肾、胃肠、肺、心和肾上腺等器官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噬细胞增生。这些增生的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和疟色素。在毛细血管中,甚至可以观察到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甚至会出现微血管阻塞、内皮脱落、变性坏死等现象。这些观察为我们理解脑型疟疾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上一篇:心率106bpm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