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DIC实验室检查的核心要求与血小板相关分析
在医学领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病症,其发展快速,对实验室检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DIC实验室检查的核心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由于DIC病情进展迅速,实验室检查必须力求快速且简洁。结果报告应在短时间内出具,以便医生迅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目前,大部分DIC实验项目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实验检测的意义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在DIC中的变化
在DIC的发展过程中,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变化是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方面。
1. 血小板计数减少:这是DIC最常见、最重要的实验室异常表现。如果非血小板增多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超过150×109/L,基本可以排除DIC诊断。DIC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很高,大多是重度减少。
2. 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加:在DIC时,由于大量血小板损伤,年轻血小板的比例增加,导致平均体积增加。这一变化是血小板破坏加速的证据之一。
进一步深入,血小板的功能在DIC中也会出现异常。常见的异常包括:
1. 聚集功能异常:早期聚集增强后减少,与D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形成有关。
2. 抗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明显降低。
3. 粘附异常:DIC早期增强,中晚期降低。
4. 释放和代谢物增加:在DIC的发病过程中,由于原发性疾病、血管内皮损伤和凝血酶的广泛作用,血小板被大量激活,导致血浆中的释放和代谢物显著增加。
凝血因子与DIC的实验检测
传统凝血实验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在DIC的实验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发展,除了纤维蛋白原外,其他项目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1. 纤维蛋白原的减少在DIC中非常常见。
2. 凝血酶原的时间(PT)的延长在DIC中极为普遍,延长率可高达85%~100%。
3. 凝血酶凝固时间(TT)的延长在DIC中也常见,可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液中肝素样物质增多以及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增加有关。
(4)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IT):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情境下,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降解,APTT试验的延长更为常见,阳性率甚至高达60%~70%。APIT的正常值因实验室而异,通常在40~50秒之间。若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则具有诊断意义。
(5)对其他凝血因子的测定,如Ⅷ:C,Ⅴ,Ⅶ,Ⅹ,Ⅻ,以及蛋白C和蛋白S的测定,对DIC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其中,Ⅷ:C在肝病合并DIC诊断中尤为重要。
深入了解纤维蛋白的形成与降解产物,对于理解患者的高凝血酶血症至关重要。在DIC的发展过程中,纤维蛋白的形成加速,并伴随继发性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单体(FM)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均呈增加趋势。FM与FDP形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也有所增加。
(1)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鱼精蛋白能与FDP结合,使FM从可溶性FM-FDP复合物中分离,进而聚合形成纤维蛋白。这一试验在DIC中的阳性率高达36.8%~78.3%。因其操作简单、阳性率高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3P试验被视为DIC诊断中的重要指标。
(2)乙醇胶(EGF)试验:其原理、意义与3P试验相似,但在DIC中的阳性率较低,约为50%,但其特异性较高。
(3)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的测定:在DIC患者中,SFMC增加,而纤维蛋白原减少。SFMC与纤维蛋白原的比例显著增加。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或其他疾病,SFMC的增加可能较轻或中度,但这有助于区分DIC与其他类似疾病。
(6)随着DIC的发展,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成为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相应的指标检测在DIC的中后期尤为重要。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是其中之一。当纤溶亢进时,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往往会明显缩短(正常>120min),尽管其在DIC中的阳性率较低,为28%~38%。纤溶酶原(PLG)的测定和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测定也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
(7)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非常注重观察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的变化。他们认为,在急诊或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观察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的变化是诊断DIC的重要方法之一。当DIC导致微血管栓塞、痉挛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时,红细胞被破坏,血液中会出现大量破碎的红细胞及其碎片,包括头盔形、三角形、棘形等多种畸形红细胞。如果外周血破碎的红细胞超过10%,就成为DIC的重要佐证之一。
(8)抗凝酶Ⅲ(AT-Ⅲ)的测定也具有重要意义。AT-Ⅲ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抗凝物质之一,可以抑制因子Ⅸa,Ⅹa,Ⅻa纤溶酶的作用。在DIC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激活,AT-Ⅲ会被大量消耗,降低血液浓度和活性。有效治疗后,AT-Ⅲ活性可以迅速恢复,因此其测定不仅具有诊断意义,而且有助于监测疗效。
(9)蛋白C(PC)的测定也是诊断DIC的重要方法之一。据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曹中信的研究,DIC患者的PC水平显著降低,阳性率超过86%。这个测试可能有助于区分DIC和其他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10)对于所谓的非临床型DIC患者,他们的纤维蛋白生成和转化率加快,这可能是一种敏感的诊断指标。
(11)在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激活过程中,会释放或降解各种具有特殊标记意义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分子标记物。它们的存在对于了解疾病的进程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除了上述关于血小板活化代谢物的检测,当前较为成熟的检测项目还有以下几项:
(1)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这是一个重要的试验,用于间接测定凝血酶的激活状态及其在血浆中的水平。就像揭开疾病面纱的一角,TAT的检测让我们能一窥凝血过程的变化。
(2)凝血酶原碎片1+2(Fl2):Fl2是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过程中的降解产物,它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凝血酶的激活程度。通过检测Fl2,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凝血酶的活性状态。
(3)D-二聚体(D-dimer):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dimer是判断人体纤维蛋白形成并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之一。它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血液高凝状态的风险。
(4)纤维蛋白肽A(FPA):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会转化为纤维蛋白过程中,FPA是第一个被释放的肽链片段。FPA在血液(尿液)中的水平增加,可以间接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加和凝血激活过程的启动,是凝血过程的重要指示器。
(5)内皮缩血管肽(ET):ET是由血管内皮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收缩血管、调节凝血和纤溶的功能。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ET的释放量会上升,非常敏感且特异地反映内皮细胞的合成能力和损伤程度。
(6)凝血酶调节蛋白质(TM):TM作为凝血酶受体,由内皮细胞合成。TM与凝血酶形成的复合物具有强大的激活蛋白C作用,其血浆水平主要反映了内皮细胞的合成能力和损伤程度。通过观察TM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内皮细胞的健康状态,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这些检测项目的成熟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精准、全面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对疾病进行早期发现、准确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