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深入解析凝血机制异常的三个阶段:从实验检查到实际应用

一般实验检查:深度洞察凝血机制异常的三个阶段

反映凝血机制异常的实验检查揭示了三个主要阶段: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期以及继发性纤溶期。在高凝血期,CT、PT和KPTT时间缩短,复钙时间加快。而在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PT和TT时间延长,凝血活酶产生不良,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呈现阳性。到了继发性纤溶期,除了3P可能转为阴性外,ELT试验结果显示时间小于70分钟(正常范围为90-120分钟),FDP增加,血浆素原明显减少,TT进一步延长。

红细胞破碎综合征的检查则关注红细胞的状况,揭示红细胞减少(贫血)、增生、红系增生以及网织红细胞增多等现象。这些检查对于理解凝血机制异常的原因至关重要。

实验室检查的变异性:深入探讨PT、KPTT、TT和FDP的异常变异

在实验室检查的变异性部分,我们深入探讨PT、KPTT、TT以及FDP的异常变化对于诊断DIC的影响。PT和KPTT在DIC的大部分阶段都会出现异常,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早期降解产品的迅速凝固或循环中存在的激活凝血因子,它们可能并不总是反映DIC的存在。单一的PT或KPTT检测对于诊断DIC的价值有限。

与此TT的延长在急性DIC患者中很常见,但由于FDP的存在和其干扰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作用,个别患者也可能出现正常或缩短的情况。通过额外的补充试验,如观察血凝块是否溶解,可以进一步检测血浆素的状况。凝血因子分析结果的变异在DIC诊断中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急性DIC患者的检测结果可能因循环中的激活凝血因子而变得难以理解。而FDP的升高虽然在大多数急性DIC患者中都有出现,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呈阴性。FDP阴性并不能排除急性和慢性DIC的可能性。对于DIC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实验检查结果。

深入了解这些实验检查的原理和结果变异对于准确诊断DIC至关重要。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些检查也有助于理解凝血机制异常的原因和过程,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深度解读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使得其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的结果时常受到质疑。由于优球蛋白碎片的制备、鉴定以及纤溶抑制物的破坏过程相当复杂,所得结果往往受到人为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还受到机体代偿功能的影响。机体处于过度补偿期、补偿期和失代偿期时,检测结果呈现不同的状态。尤其是失代偿期,各种DIC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在补偿期,部分检查结果可能不明显,甚至正常;而在过度补偿期,某些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可能高于正常,凝血时间缩短。但部分检测手段仍存缺陷,如指标特异性不强。像白血病、血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原发性疾病,以及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的测量,虽然能反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形成过程,但无法确定凝血过程是否发生在广泛的小血管中。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异性使得其不能单独确定或否定DIC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才能做出客观判断。近年来,对于DIC的早期诊断进行了更多的研究,一些新的实验检查方法被认为有助于DIC的早期发现。

其他新实验室检查的探索

除了优球蛋白溶解试验外,还有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对于DIC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抗凝酶Ⅲ(AT-Ⅲ)的测定已经成为急性和慢性DIC病人诊断和监测疗效的关键试验。当机体出现DIC情况时,AT-Ⅲ与一些激活的凝血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大多数急性或慢性DIC功能性AT-Ⅲ的明显降低。正常成人AT-Ⅲ含量为75%~125%,新生儿约为正常成人的50%,并在一个月内达到成人水平。

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的检测在DIC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大量的血小板凝聚和释放时,这两种物质的水平会发生变化。现代研究表明,它们对于DIC的监测诊断和疗效评估都有帮助。纤维蛋白肽A(FPA)的测定、D-二聚物的测定等在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也具有较大的价值。而蛋白C、蛋白S纤维结合蛋白测定等虽然已经在DIC的诊断中有所应用,但其具体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确定。测定Ⅷ:C/ⅧR∶Ag的比率和Ⅷ∶C/VWF∶Ag比率、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复合物(PIC)、纤维蛋白原肽链碎片测定以及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测定等也为DIC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些检测手段的完善和应用,为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上一篇:乳腺增生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