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溺的病因
当人们置身于不熟悉水流和地形的河流或池塘时,一旦发生误入危险区域的情况,无论是投水自杀还是意外落水,都可能面临溺水的风险。溺水时的反射屏气、喉支气管痉挛以及泥草堵塞,常常导致口鼻窒息,使溺水者陷入极度危险。
大约五分之一的溺水者在遭遇溺水事件时,并不会吸入大量水分,或仅有少量水进入喉咙。他们可能会经历持续3到5分钟的呼吸道闭塞性喉痉挛。随着喉咙逐渐松弛,水可能会进入呼吸道和肺泡。水的进入会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通风功能障碍、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这种状况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人们被水淹没时,本能反应是屏住呼吸,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人们往往无法长时间坚持,被迫进行深呼吸,这时大量水会进入呼吸道和肺泡。这不仅阻碍了气体的正常交换,导致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而且水中含有的不同成分也会引起不同的病变。
淡水和海水淹没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不同的。淡水低渗性质导致肺泡水分进入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并引发肺水肿。低渗血症造成红细胞破坏、溶血以及高钾血症等。这些状况进一步导致组织细胞水肿和功能不全。更为严重的是,高血钾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和室颤,而溶血导致的血红蛋白可能在肾小管中形成栓塞,引发急性肾衰。水对肺泡上皮细胞的损害会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形成肺泡不张,进一步加剧缺氧状况。
相比之下,海水的高渗性质(如含有35%的盐)会导致水分从血管渗入肺泡,同样引发急性肺水肿。海水中的高钙、镁成分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病症。例如,高钙血症可能导致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骤停。而高镁血症则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并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这些病理变化充分说明了溺水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学习防溺水知识,提高自救能力,避免发生溺水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