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的症状体征
室间隔缺损:一种需要深入了解的心脏疾病
室间隔缺损,这一心脏问题可能对普通人来说较为陌生,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今天,让我们共同探索这一疾病,了解其症状、诊断方法和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据统计,约20%的缺损在幼儿期可自行闭合。尽管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发病率较高,但成年人的发现率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室间隔缺损的平均寿命大约在25至30岁之间。一旦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生命周期则可能明显缩短。
室间隔缺损的病症表现因缺损的大小而异。缺损口径小、分流量少的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对于缺损大、分流量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发育障碍、心悸、气急、反复肺感染、严重呼吸窘迫和左心衰竭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表现为体力活动受限和肺感染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右心衰竭。
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影响主要是由于左右心室之间的沟通导致的血液分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继发性变化。分流量和分流方向取决于缺损口径和左右心室之间的压差。体检时,缺损口径较大的患者可能表现出发育不良、体重较轻。在晚期病例中,可能出现嘴唇和发绀,严重者可表现为肝肿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症状。
诊断室间隔缺损一般基于病史、心脏杂音、心电图、胸心X线摄影、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图像等方法。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仅在必要时作为辅助诊断和检查措施。
除了了解室间隔缺损本身,了解是否并发其他畸形也同样重要,如主动脉瓣脱垂、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动脉导管未关闭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漏诊,从而带来不良后果。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脏疾病。通过深入了解其症状、诊断方法和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这一疾病,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关室间隔缺损的更多信息,让您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远离这一麻烦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