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用到的急救技术

健康新闻 2023-09-16 15:03健康新闻www.xinxueguanw.cn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突发意外,吃东西发生哽咽,意外受伤、心脏不舒服等等。这些情况救治不及时就会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采取哪些急救方法呢?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几种生活中常用到的急救技术。
一、心肺复苏
1.人工呼吸
病人仰卧,松解衣扣。先清除口腔内痰液、呕吐物、血块及异物(可用手指伸入口腔内或抢救者用口吸出),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然后一手托住病人下颌,使其头部尽量后仰,另一手捏紧病人鼻孔,以防漏气。托下颌的手把病人的口唇张开,抢救者深吸气,对准并紧贴病人口部用力吹气,使病人上胸部适度隆起,随即松开捏鼻的手,使病人肺内气体自然排出。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14—16次。
2.胸外心脏挤压术
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抢救者跪或站在病人左侧,以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下1/3处,使手指翘离胸壁。
右手掌压于左手背之上,抢救者借体重和肩臂部适度用力,有节奏冲击地向下挤压,成人挤压频率为每分钟60—80次。
两人抢救操作:每挤压心脏5次,快速人工吹气1次;单人抢救操作每挤压15次,快速吹气2次。
二、海姆立克急救法
发现患者突然呛咳、不能发声、喘鸣、呼吸急促、皮肤发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等情况,应紧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帮助他人:1、分开患者双腿,用胯部顶住患者臀部;2、让患者用他的双手卡住自己的喉咙;3、施救者用自己的双手抱拳顶住患者上腹部,快速有力地向斜上方冲击,直至患者吐出异物。
自救:1、找到一把椅子;2、找到胸骨剑突之下的上腹部,用椅背顶住该部位;3、双手抓住椅子,用椅背猛地撞击上腹部
婴儿救助:1、将孩子平放在左腿之上,用右手两指冲击孩子上腹部;2、将孩子翻至右腿之上,用左手掌拍打孩子后背。
三、外伤出血
1.消毒:用清水及肥皂清洗伤口(只限于较小伤口),对跌倒擦伤或怀疑会沾上污物的伤口,更要注意小心做好消毒程序。
2.止血:让伤者坐在舒适的地方,安慰伤者并抬高伤肢,用一块衣物盖住伤口,用手压在敷料上,施以适量压力,协助止血。
3.包扎:若伤口已经基本上止血,这时就用衣物包扎固定,请伤者休息一下,然后电话寻求援助。
四、严重烫伤
1.切勿强力撕脱燃烧的衣裤:迅速熄灭火焰脱离火场,热液浸渍的衣裤可以用冷水冲淋后剪开取下,但切勿强力撕脱以免引起二次损伤。
2.切勿将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浸入冷水中,以免引起体温和血压急剧降低,造成休克
3.注意观察伤者是否有休克表现(呼吸、咳嗽或运动),如果伤者呼吸或心跳停止,应紧急实施心肺复苏。
4.抬高烧伤肢体,尽可能高于心脏水平。
5.覆盖烧伤创面,可以使用透气湿润的无菌绷带、洁净的湿布或湿毛巾。
如果是手烧伤,降温的同时一定要把戒指之类的配饰取下来,否则肿大后可能造成手指坏死。
五、轻微烫伤
1.冷却:可用自来水或瓶装水对创面进行淋洗、冷敷、浸泡,或用包裹冰块的毛巾等进行冷敷(不可将冰块直接敷在创面上)。
冷疗持续时间最好达到10到15分钟或至创面不感疼痛或疼痛显著减轻为止。冷疗可以起到降温、止痛和减轻局部肿胀的效果。
2.保护:不宜使用棉或其他可与患处开放性伤口发生粘连的敷料,且覆盖不宜过紧。用无菌纱布覆盖可以保持伤口清洁,减少疼痛,保护皮肤水泡。
如不能迅速接近水源,也可以用冰块、冰棍甚至冰箱里保存的冻猪肉或者其他食品冷敷。对局部较小面积的轻度烫伤,可在家中施治,在清洁创面后,可外烧伤膏等。对大面积烫伤,宜尽早送医院治疗。
六、骨折
1.要注意防止伤员发生休克,不要移动身体的骨折部位,如果脊柱可能受损时,一般不要改变受伤者姿势。
2.对具体骨折的部位,要小心用消毒胶布包扎,并按发生后的状态保持部位静止。
3.在没有包扎用品的情况下,可就地取材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减轻伤者痛苦,便于搬送,同时可以不加重断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于伤肢功能的恢复。
七、昏迷
1.采用容易呼吸的体位。先仰卧,使下颌向上扬起,让气管扩张、气道通畅;再将脸偏向一侧,除去呕吐物,以免阻塞喉咙。
避免移动身体,使其就地平躺。一般不要随便移动头部和颈部,若必须移动时,一定要几个人同时平抬起病人,轻抬轻放,千万小心。
2.使身体保持温暖。出血较多时,身体会特别冷,所以要加盖毛毯、被子等物品,使身体保持温暖。
3.给予安慰。对于意识清醒的受伤病人,可以用“不要紧”、“没关系”的语言安慰他。但不能摇晃和吵闹,要保持安静。
八、酒精中毒
1.要制止他继续饮酒
2.找些梨子、西瓜之类的水果解酒
3.用刺激咽喉的办法(如用筷子等)引起呕吐反射,将酒等胃内容物尽快呕吐出来(对于已出现昏睡的患者不适宜用此方法),然后要安排其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注意避免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如果患者卧床休息后,还有脉搏加快、呼吸减慢、皮肤湿冷、烦躁的现象,则应马上送医院救治。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