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腹泻或为脾虚 须找消化科医生

健康新闻 2023-06-03 17:49健康新闻www.xinxueguanw.cn

什么是“脾虚”?

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是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在了解“脾虚”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脾的第三个功能是“统血”。“统血”是指脾能使血液稳定地在血管内流动而不溢于脉外,这是脾的“控制、固摄”功能。当脾的统血功能减退,就容易发生出血,如皮下出血而见青紫瘀斑点,或消化道出血而见呕血(咖啡色呕吐物)、便血(柏油样大便),或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

,当脾的三大功能减退,出现上述各类症状,均可诊断为“脾虚”。但每个人的表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脾虚有多种分级

根据脾虚的程度可划分为五个级别。

一级脾虚症状为食欲变差,嘴里发淡,餐后常腹胀,睡觉爱流口水,平时没精神等。

治疗方法用双掌重叠按压中脘穴(人体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呈顺时针方向缓慢推动。每次1~2分钟,每日3~5次,空腹进行。

二级脾虚症状为舌头胖大,易感冒,频繁肠鸣,排便次数多,大便溏稀等。

治疗方法薏米(薏苡仁)50~100克,加水用高压锅煮成粥,分早晚两次空腹食用。

三级脾虚症状为面色黄,饭后犯困,浮肿,唇色发淡,自觉气短、声音低微等。

治疗方法将黄芪30克用纱布包扎、缝合,放入优质白酒500毫升中(38°左右即可),置阴凉避光处保存,10天后饮用。每天1~2次,每次10~20毫升。阴虚火旺及糖尿病者不宜。

四级脾虚症状为腰腹部怕冷,手脚凉,消瘦,黎明腹泻,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自汗,肌肉易轻微抽搐,稀痰多等。

治疗方法购买艾条,点燃后放在距离肚脐2~3厘米处炙烤,热量以皮肤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天午时(中午11点~13点)1次。

五级脾虚症状为皮肤苍白,头发稀黄易脱落,胃下垂,小腿及足部经常水肿,尿血或皮下有出血点,大便呈黑色,易恶心、呕吐等。

治疗方法服用传统中成药“归脾丸”,每次6~9克,每日1~2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脾虚做什么检查?

专家指出,脾虚不像吃东西能明显感觉到和判断出,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检测。所以还是需要到专科医生那里做一些必要的检查。这些检查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做,很专科的医院才能做这些检查。如果说一旦确定了是对某些东西不耐受,就不要吃。如果说没有这类问题,还是腹泻,原因不明确,也还是要到专科医生那儿做一些专科的检查。这里包括肠镜、血液生化的一些化验,因为很多病都可以引起腹泻,所以要仔细检查寻找原因。

因为腹泻是一个症状不是病。很多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肠道本身的、胃的、肝、胆、胰的问题都可以引起腹泻,所以应该看消化科的医生。由医生根据腹泻的性质、频率,有没有其他伴随的症状,比如有没有发烧、腹痛,有没有脓血便,根据这些情况进行一些检查。

就是影像学的检查,就是像B超、CT、核磁、胃肠镜等等方面的检查。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