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江陵人(屈原籍贯江陵说(一))
屈原是哪国的 屈原籍贯江陵说(一)
文/浦士培
摘《中国古都研究》
编委会/中国古都学会
荆州方特《屈原》
春秋战国时期,以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为中心,产生了极其辉煌的楚文化,对中国以致世界古代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显示出郢都在世界古代都城中的重要地位。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经过一番比较之后,耐人寻味地比喻道:“不妨说,江陵是东方的雅典。也不妨说,雅典是西方的江陵。”①就是这个举世闻名的江陵,诞生、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生于江陵,早在汉代已成定论。
汉初,东方朔写下了追悯屈原的《七谏》,其首篇《初放》的之一句便是:“平生于国兮, 长于原野。”东汉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此句注释为:“平,屈原名也”,“高平日原,坰外日野。言屈原少生于楚国,与君同期,长大见远,弃于山野,伤有始而无终也。”从目前的资料看,上迄汉武,下至顺帝,大体280年间,对屈原生于“国”的结论,尚无异议。至宋代,以“考证详审、征引宏丰”、“且对旧解多所驳正” ①而著称的《楚辞补注》,作者洪兴祖完全首肯王逸的上述注解,未加.只字补驳。王逸对屈原《抽思》中的#34有鸟自南兮”句的注释是:“屈原自喻生楚国也” ,洪兴祖的补注与王注完全一致,作.了更详尽的阐发。那么,“国”何所指?汤炳正先生云: “古人称‘都城’为‘国’,乃是通训。‘平生于国’ ,即谓屈原本来出生在都城。”②屈原大约诞生在战国楚宣、威之交,而此时楚都即郢(今江陵纪南城),此已由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所证明。,屈原生于江陵,无容置疑。始于明代成化年间、修订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书》,把屈伯庸和屈原- -并列为江陵人物,便是情理之中了。
有人认为,与东方朔代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没有具体地指出他是哪个地方的人。”甚至推想司马迁未到江陵考察,因而结论“所以江陵之说,当时至少很少有人认可。”?太史公南游到了江陵(南郡治),似乎未见到过秭归。从《史记》成书情况看,据《报任安书》,他约卒于东方朔辞世之后。在屈传中不指明其出生地,不正好说明太史公与东方朔的看法并无分歧么?,列传已写明屈为“楚之同姓”,不仅是贵族,且为楚王“同姓”贵族,不言而喻,屈原长辈当随楚王住在京城,屈原则必生在京城。再则,屈赋中已明确记载其故乡、闾门,太史公或认为不必赘述,也未可知。怎么能说屈传未记其出生地就是江陵说“很少有人认可”呢?
还有,东方朔之言是否靠得住?考东方朔是“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①的汉武帝近臣。武帝爱骚,从而使东方朔能接触到许多有关屈原的珍贵史料。加上他“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②所谓“外家”,《索隐》释云:“非 止经史,即传记杂说之书。”可见东方朔不仅熟于屈赋,而且博览群书。所以,汤炳正先生以“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句为例,特别指出:东方朔“去屈未远,遗闻犹存”,“《七谏》或与《史记》暗合,或足补《史记》之缺者,殆亦有所本也”是他“别有所据’“《七谏》 据屈赋或其他记载以补苴《史记●屈原列传》之不足,是有益的。”强调它与之有“相辅相成”之处。③这是很有见地的。
屈原生于江陵,来自屈原的自述。
判断屈原的故乡,浦江清先生1952年指出:“应该在郢都。”孙作云先生1956年指出:“根据屈原自己的话,才是不可动摇的铁证。”⑥并认定屈原为江陵人。这一看法,得到喻宗汉、吴郁芳两先生的赞同,誉为“独具只眼。”⑤
屈原《哀郢》写道:“去故乡 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焉极。”“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鸟 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公元前278年,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拔郢。历代注家多认为,《哀郢》是郢都陷落后的作品。以考释《哀郢》时地而为学者所称道的王夫之,就认为郢都被围时,屈原恰巧回到郢都。郢都城破,他和难民一同逃出。《哀郢》是“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而为楚之迁陈也明甚。”①郭沫若先生持同一看法。可见,白起拔郢乃《哀郢》的写作背景,“发郢都” 则是屈原流亡的起点。《哀郢》上述诗句强烈的感叹、眷恋、悲愤之情,都是“发郢都”时产生的。诗中“国门”、“龙门”、“故都”、“夏之为丘”、“两东门”等等,.皆指郢都城门、宫殿无疑,故历代注家对上引诗句的注释,无不.把“去故乡”、“出国门” 、“去阊” 以及“去终古之所居”,与郢都联系在--起。试以郭沫若所译《哀郢》为例:
离开了家乡都朝远处逃走,
沿着江水、夏水不再回头,
走出国门,我的心里难受,
今朝是甲日,我也不能久留。
从郢都出发,离开了家园,心中无主,不知要走到何年,船上的人们一齐划着桡片,一国的君主怕已经死在兵间。
载沉载浮,驾着水上的船舟,或上洞庭湖或往下游,
离开了祖先百代的老家,迢遥地走向异乡飘流。
尾声:啊!我在向四方远望,
要几时才能再回故乡?
飞鸟一定要归巢,
狐死,头向着山岗,
我无罪而遭流窜,
日日夜夜心中不忘。①
郭老的译诗进- -步证明:屈原所说离开郢都,就是离开了他的故乡、家园,离开了他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特别是屈原借助“鸟返旧巢”、“狐死首丘” 的典故,更表现了他对其出生地郢都的拳拳眷恋和至死不忘故乡郢都的旦旦誓言。
有人说:“出国门” 未必等于“去故乡”,“发郢 都”也未必等于“去闾”,它们完全可能是两个地方。”②这是忽视一个根本前提所致,即屈原是在描述其离郢时,而称其离开故乡、闾门和终古所居的。虽然是在写诗,但有着明显的纪实、叙事的特征。况且,屈原此时虽在流放之中,但他毕竟浪籍在楚国国境之内,故并非以首都泛指故乡。因为一国首都的陷落,不一定就是全国的灭亡,更不一定会使全国民众均离开故乡。只有象屈原这样生于国都、而国都又陷入敌手,他才有这样城破家亡的极度哀.伤。有人又说:“去故乡 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是指“他由秭归到郢都,又到鄂渚以至江南,不是可以说离故乡越发远了吗?”①实在是过于牵强了。试问:如果屈原故里是秭归,他离开秭归到郢都作官,难道屈原会以此与蒙冤流放混为一谈吗?这怎么能自园其说呢?
从屈原出生年代及其家族与楚王的伴随关系看,屈原生在京城郢,而非秭归。
众所周知,楚武王封子瑕于屈,子孙遂以为氏。屈原是瑕的后代。这种血缘关系,使屈氏家族成为楚国贵族。屈氏在朝,向为显职。《左传》在260多年的记事中,列出屈姓官员计10人。清宣统《湖北通志●职官志》,列举了从屈瑕莫敖到屈丐将军共11人。姜亮夫先生更统计有:屈瑕、屈重、屈完、屈御寇、屈采、屈荡、屈到、屈建、屈生、屈巫、屈狐庸、屈申、屈罢、屈春、屈庐、屈阎、屈子荡、屈弗忌、屈丐,加上屈原,共20人。其中瑕、重、完、荡、到、建、生“皆为莫敖,且多为父子相传”,并考证“左徒即莫敖。”②皮明麻、何浩主编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著录瑕至丐共6人,除瑕外,荡等5人均标明籍贯。春秋时4人写明楚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一说宜城皇‘城)人,对与屈原同朝为官的丐,直接标明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人。这是屈氏家族随楚王而居的明证。
在封建社会早期,等级制度极其严格。楚文王自丹阳徙郢后,楚之贵族不仅理所随之迁来,住在郢都,而且和平民、工匠绝对分开。屈氏家族和昭、景两家族一样,在郢都有着各自的闾里,有他们各自的终古所居。对此,屈原已明确记述。在车毂击,民摩肩,市路相排突的郢都,有屈原祖辈的家室无疑。至于他任左徒后,更是如此。有人推测屈原“任职时间短,又日夜忙于内政、外交,无瑕顾及私事,之后又到处飘泊,所以在郢都便连个正式的宅第也没有。”①笔者以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肯定的,但大概也不致于“廉洁奉公”到如此地步吧!左徒也好,三闾大夫也好,不能设想他一直是在“祖宗祠堂”办公,或寄居于他室吧!
不过,白起拔郢后,毫不例外地诛贵族,迁罪人,毁城廓,把纪南城化成了废墟。尽管今天考古工作者初步探明城内东南部和东北部应是楚都宫殿区②,或许其中包含了贵族居所。但城内凤凰山发现大批秦汉墓葬,东汉砖室墓全城皆是,不少墓还建在城垣和楚宫殿的夯土台基之上。足见秦破郢后,郢都变成了荒芜的墓地!也不难想见,如此忠于楚君的屈原在郢的闾里,肯定被白起将士破坏得荡然无存。加上迁罪人的措施,甚至到汉代还把未迁完的屈、景、昭三姓人迁往关中。这恐怕是在纪南城再也找不到屈原遗址、遗迹,以致后世湮没无闻的根本原因。以为现在遗址莫辨就等于历史上并无遗址,则是过于武断。
我们还不妨看看屈原出生前后的时代背景。自清以来,关于屈原出生的年月日已有8种不同推断。游国恩、姜亮夫两先生均认为浦江清先生之推断“较为精密”(1)、“比较全面周到”②,即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图。若如是,以此上溯十年、下推十年的20年间,除《史记●楚世家》载有宣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外,楚无其他战事,而这次侵楚的规模、持续时间、结果及影响均不见之史籍,《史记●商君列传》及《秦本记》无载,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亦未著录。可见对郢威胁不大,无关紧要。此间又无特大自然灾害,住在郢都的伯庸,就很难想出有何特别理由要到偏远的秭归去生育屈原了。
参考书目
①张正明《楚郢都与楚文化》,见《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即本辑)。
①游国恩《屈原》,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汤炳正《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年版。
3.韩致中《屈原籍考》,载《湖北群众文艺指导》1989年第2期。
①《汉书●东方朔传》。
②《史记.滑稽列传.东方生(朔)》。
③汤炳正《楚辞类稿》。
④孙作云《屈原的故乡在哪里?》,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5期浦江清《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⑤喻宗汉《屈原故乡考》,吴郁芳《屈原是江陵人,不是秭归人》,分别见《江汉论坛》1988年第2、5期。
①王夫之《楚辞通释》,转引自游国恩《屈原》。
②《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郭沫若全集》。
②韩致中《屈原籍贯考》。
①韩致中《屈原籍贯考》。
②姜亮夫《屈原》,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①韩致中《屈原籍贯考》。
②谭维四《楚都纪南城考古概述》,载《楚都纪南城考古资料汇编》,1980年。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陵译文 屈原与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