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智模型(认知情感与意志力就是心智模型)

生活常识 2023-05-15 19:41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心智水平的解释 解惑心智模型:四种认知水平

比如说我问大家,你们觉得我们对待孩子是应该宽松一点好,还是应该严格一点好?你说严格一点好。那你严到这个孩子完全没有个性,可以吗?那你说宽松一点好。宽松到完全没有教养,可以吗?很难吧?我们做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应该追求效率,还是应该追求公平?是公平最重要,还是效率最重要?

这些问题在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当中,你发现它都无解,都没办法。最后孔子只好提出了一个 *** ,叫作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合适就行,至于这个合适的度怎么把握呢?孔子也不知道,柏拉图也不知道。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解决方案,我们讲到最后的时候,可以逐渐把它揭晓出来。

接下来我们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他认为这个世界最少有四个层次。之一个层次是什么呢?就是矿物质、无机物。比如,这个桌子是一个无机物,那么这个无机物的特质是什么呢?我们就把它叫作m,给这个无机物起一个代词,叫作m。它是一个不动的东西,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是可以研究它的分子结构的东西。

那么比这个无机物高一个层次的是什么呢?是植物。植物和无机物比起来的区别,就是我们很明显地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看到植物会生长,植物会吸取营养,发生光合作用。那这个有生命的植物比这个无机物多了点什么东西呢?没法总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判断,我们说这是有生命的、这是没生命的,但是这个有生命的比这个没生命的到底多了点什么呢?

那好,我们既然说不出来,我们把它叫作x。我们把m+x代表为植物。这个x是什么呢?x就是生命力。你说生命力的方程式是什么?不知道,但是你能不能判断这个植物是有生命的?如果你可以判断这个植物是有生命的,那么你一定知道这个植物身上有一些东西,是这个桌子所没有的。那个没有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作生命力,所以植物是m+x,这个大家都能听懂。

第三层到动物。动物很明显比植物更复杂了一点,动物跟植物的区别是什么呢?动物又多了一层东西,叫作意识。就是动物有反应:狗会叫、狗会表达、狗会跑来跑去,它比植物就要复杂得多。植物有生命力,但是你没法看到它有意识。你推它、你砍它、你把它拉倒了,都没关系。但是狗会有自己的想法,它会有反应,甚至它会流口水,它会愤怒,我们把这个叫作m+x+y。这个y就是意识,当有了y以后,m+x+y就是动物。

第四层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人类。你能够分辨一个人和一个动物吧,这个我们大家都能够分辨得出来。人和动物的分辨,最重要的东西是又多了一个不知道的东西,叫作z。z就是自我意识,就是他能够自我反思,他能够区分我和你,他能够知道我们和他们这样的区别。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你就知道我们的心智模式应该怎么进化。你作为一个人,你和动物比起来、和植物比起来,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你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你看植物有多被动,你必须拿个铲子把它铲出来,挪到别的地方去,它才能够到那儿去。你必须得推它、弄它,要不然它自己不会动,没有风吹它就不动,这就是纯然的被动。桌子更是这样,桌子连长都不长,所以它纯然的被动。

到了动物这儿,它稍微有一点主动。但是请注意,动物的主动全部来自于动机。比如说它要咬你,它是有动机的。它饿了,它要找你、讨好你,它要吃东西……它一定都是来自于动机。到人这个层面呢,就有了意志。意志就是人接近神的地方。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意志,意志就意味着:我是很饿,但是对不起,这个饭我不能要。你看,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人跟动物是不一样的。

但是人依然有被动的一面。我们现在都长大了,三四十岁了,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有被动的一面。我们会觉得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这样对我,我就那样对你,所以我们之间经常会产生很多双输的局面,大家会做很多自己其实不愿意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我是被逼的,我没办法。

当你展现出“我是被逼的,我是没办法的”那个想法的时候,请注意,你更接近哪一端?你更接近动物和植物的那一端。因为动物和植物的那一端是完全被动的,它就根本不会有自我的意志。但是,如果你能够意识到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是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的,那么你的认知模式就向人的这端进化了,你是可以用意志来解决问题的。

接下来到了操作层面,有四种认知领域。这四种认知领域,其实就是我们过去讲过的“乔哈里视窗”里面所谈到的,我们把这个世界可以分成“我-我自己的内在”、“我-我的外在”,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个世界,也就是“你-你的内在”,还有“你-你的外在”。分成这么四个东西以后,你一组合,你会发现我们有四种不同的认知。

之一种认知,我在想什么?我的意图。

第二个象限,你在想什么?你的意图。

第三个范畴,我的外在,别人是怎么看我的。

第四层呢,就是我所看到的周遭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所看到的你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四种认知领域,你要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模式,你要想提高自己的心智模式,你就得从这四个方面同时下手。

首先我们说之一个——我们最直接可以接触的肯定是一和四,一就是我内心想什么,四就是我眼中看到你们的这个世界。这个东西是我们自己能够掌握的、我们自己可以看得到的东西。

一个英雄的成长的过程,不是他征服外在世界的过程,一定是他完成了一个内心之旅,他跟自己达成了一个最后的和解,这个才是英雄。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完成这样的“英雄之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了解我们的内心、完善我们的内心,解决我们内心当中隐秘的问题。这个就是在之一象限要解决的部分。多反思,不要机械的生活,自己的优势,劣势,目标,现状,多多思考一下。

但是如果你能够跳出来,想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为什么这么在意老板对我的看法呢?”这种对于思想的观察,就是自我反思。如果一个人整天想追求自己的内心,想知道自己内心到底在想着什么,想做内观这样的事情,在这个社会会显得很另类。所以这个作者说,想要觉醒就意味着你要脱离“计算机”,成为“编程人员”,你得不那么惯性地生活。我经常用“惯性”这个词,我提醒大家不要惯性地生活,而应该站出来观察自己、觉知,这是之一个维度。

第二个层次就是认识别人的想法。我们想要认识别人的想法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困难到什么程度呢?我给大家念一下这个过程你就知道了:

“之一,说话者必须准确地知道他想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想法。”

“第二步,他必须找到可见的手段——姿势、身体活动、言辞、语调——他认为这些手段足以将他‘内在’的想法‘外化’。这一步可以称为‘之一次转化’。”就像我坐在这儿使劲地跟你们讲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在努力地做之一次转化,我觉得我的语言已经尽可能地把我心中所感受的讲出来了。

“第三,听者必须准确无误地接受这些可见的手段,这不但意味着他一定得准确地听到对方的话、听懂对方使用的语言,还意味着他一定得准确地把握对方使用的言辞手段。”

“第四步,听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将他接收到的多种沟通手段合而为一,把它们变为思维。这一步我们称之为‘第二次转化’。”也就是说,我在这儿讲得这么热闹,在这使劲地、声情并茂地讲这个东西,我觉得我把我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了,到了你们那儿被转化成一个什么东西,尚未可知。所以人想要识别别人的想法,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除非你是用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内心在交流。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跟一个人说话——比如说,你的闺蜜在跟你倾诉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用跟她说话,你只要拉着她的手,你们俩就明白了。就是两个人互相看着、流着眼泪,明白了,什么都不用说了。

所以,第二象限的认知来自哪儿呢?请注意,来自于之一象限的认知。就是如果你对你自己没有观察,你对你自己没有觉知,你不了解你的内心,你很难了解别人的内心。我觉得这个说得真是太牛了。我一直讲商业的能力来自哪儿呢?商业的能力来自于对别人的感知力。一个人对别人的感知力越强,他的商业能力就越强。但是我就会发现,想要培养一个人对别人的感知力,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就是什么“客户体验”“你站在客户的角度”“把脚放在客户的鞋子里边”这些口号、这些课程讲了那么多遍,但是极其难做到。

我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们的功夫都下错了,我们的功夫都下在了外在,都下在了你怎么观察他,你怎么总结、怎么识别。但是只要换一个人,这些总结、识别、传递的符号就又变了,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你知道孔子、王阳明,包括孟子,这些人最厉害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叫作“推己及人”。善推,没别的,就是善推。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别人可能也有;你有这样细腻的感受,那么别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第二象限,也就是如何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如何了解他人的想法的命脉,在于之一象限,在于你怎么了解自己的想法、怎么观察自己,而不是惯性地生活。

想要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一个神经大条的人是看不出别人的心思的,一个不懂得照顾自己的人怎么会照顾好别人呢。一个对商业信息不敏感的人是捕捉不到任何商机的,一个不懂足球的人是听不懂别人讨论战术的,如果懂球的人,不用听,一个手势就明白了。

第三个象限就是了解别人怎么看我。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在哪儿呢?叫作“意图与行动到底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先有意图,然后产生行动,别人接收时,是先看到行动再判断我的意图。

灭霸(美国漫威漫画创造的一名超级反派角色)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呢?因为灭霸说我要拯救这个世界,他说孩子们,我多么爱你们,我为你们做了这样的事。我为了集齐这个宝石,你看我手都烂了。他是非常痛苦地在为整个宇宙思考。所以,你自己了解自己都是意图,但是别人看你是什么呢?别人看不到你的意图,别人看到的是行动——就是你打了个响指,让我们死了一半人。

那么意图和行动到底哪一个更真实?在你看来,你可能觉得你的意图是最真实的,所以你委屈;在别人看来,你跟我说那些都没用,我只看行动,所以行动更真实。这就造成了我们和他人之间理解的鸿沟。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理解呢。

别人身上有一点点缺点你看得非常清楚,但你自己有多少缺点、做多少错事、伤害了多少人,你都会有理由。因为你考虑自己的问题都是从意图出发的,你看待别人的事情都是从行动出发的,所以就造成了你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各位知道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了吗?就是唤醒我们心中的这个潜能,唤醒我们休眠状态当中的那个自我意识,这样你才能够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然后了解别人眼中的你。这是第三个层次,你要了解别人对你的认识。

第四个层次就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我们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更多地集中在无机物的层面,就是我们了解桌子会更多一点,我们了解电子、分子、原子这些东西可能会更多一点,而非人,我们对于人的了解往往是非常少的。

那么更高级的东西来了,就是这四种认知的统一性。首先他认为这四个认知领域的统一性是在被破坏的。就是当我们只偏重于其中一种的时候——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现在都偏重于第四种——就是我们都在看外部世界,我们都在想办法了解外部世界,但是我们很少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不知道别人内心在想什么。我们只研究外在的现象,只偏重于其中一种,一定会带来统一性的破坏。而这种偏颇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会被导向危险。

寻求自知失败的人,对社会来说始终是危险的,因为他也会误判别人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也意识不到他对自己做的许多事情。比如说,希特勒这样的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失调得很严重的人。当一个人对自己没有判断,不了解自己,不做向内看的这个过程的时候,他会把所有疯狂的念头当作是最重要的东西。

灭霸错误的点就在这儿,他觉得自己是为了所有人好,但是他根本不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他根本不知道那一半人被打成灰了是什么样的感觉。所以这四个认知如果不统一,带来的就是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甚至包括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个人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更高层次的心智模式是什么呢?要能够解决两大问题——我们人生当中的两大问题——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个度的把握的事情怎么解决的答案了。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一种问题叫汇聚性问题,一种问题叫发散性问题。

什么叫汇聚性问题?你比如说东方、西方,包括中东、非洲各种不同的地方的人都在发明桌子。到最后你会发现,尽管有不同的风格,但是桌子基本就这样,东方、西方都一样,法式的、德式的、中式的都这样,椅子都这样,自行车都差不多,飞机、火车……最后汇聚在一起你会发现,所有这些不同的问题想要找到一个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这种叫作汇聚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 *** 来解决的问题叫汇聚性问题。所有用科学的手段能够解决的,化学、物理学能够解决的,都是汇聚性问题。物理学到了高峰,不管你是中国的物理学家,还是美国的物理学家,你所用的公式是一样的,你做出来的推导论证,假如是科学的,那就肯定是一样的,这个叫作汇聚性问题,都是可以这样解决的。

另外一类问题叫发散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就像我说的,你对孩子是严格一点好还是自由一点好?没法解决,没法掌握这个度。一个社会是公平更重要,还是效率更重要?不知道。这个艺术,怎么样算艺术,更像一个东西是艺术,还是更不像一个东西是艺术?这个度没法掌握,这种问题叫作发散性问题。我们过去所犯的更大的错误,就在于我们总想用对待汇聚性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发散性的问题,所以我们总想定一个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越做越错。你越用更多的手段来解决这些发散性问题,手段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比如说上班要管理员工,到底是管严一点好还是管松一点好?最后没办法,我们只好引入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我们引入OKR(目标与关键结果法),我们引入电子打卡,我们引入人脸识别,用了各式各样的 ***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是这些东西都带来了更多新的矛盾,然后要招更多新人,这些新人带来更多新的矛盾,所以你发现公司好难管,怎么越来越复杂?

所以这个作者说,在发散性问题上逻辑帮不上忙。因为我们的逻辑就认为,如果这个是对的,那么它的反面一定是错的,对和错是完全能够区分得清楚的。如果这个东西是好的,那就多一点嘛;如果这个东西是坏的,那就少一点嘛。逻辑判断起来都很简单,自由是好的,那就自由越多越好了,但是生活中不是这样,逻辑帮不上忙。

那这里需要什么来帮忙呢?这个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大家知道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吗?法国大革命时候的口号叫“自由、平等、博爱”。但是你注意,自由和平等这两件事是矛盾的。比如说,你家里边有个老大,有个老二,哥哥比弟弟大三岁,哥哥欺负弟弟就特自由。如果你让这个哥哥自由——好,我现在自由了——你怎么平等?没法平等,因为自由不可能带来平等。你要完全平等呢?完全平等就不自由。所以自由和平等这两个词是矛盾的。但当你加入“博爱”这个词以后,自由和平等可以和谐相处了,为什么?因为哥哥心中有爱,弟弟心中有爱,所以这时候你发现他们不会打架了,他们俩可以和谐地相处了。

因此这个作者说,如果你要想解决发散性问题,它的答案一定来自于更高的层次,而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层次。这个真是让我意解心开呀,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太值了,读这书真的太值了。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我讲领导力,我现在已经把《可复制的领导力》的那些工具放在一边,因为我觉得工具真的没法简单地帮助一个团队变好。我现在更多地讲的是一个管理者的认知。我在这里边经常会跟大家讲,带团队靠的是什么?带团队绝对不是靠着你仔细地抠他们,盯着他们,然后每天写报告、用什么打卡仪记录他们的行为……不是,你越这样做,员工越有办法对付你。你们大家做过员工就一定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要想把一个团队带好,减少团队的矛盾,唯一的办法是你要唤醒每一个人的内在成长的能力。

比如说你也是总监,他也是总监,你俩斗得不亦乐乎。如果你们俩都不成长,都只想做一个最厉害的总监,那就一直斗。但是假如我告诉你说你们俩应该成长,你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你们可以做更大的事,甚至你们将来可以自己去创业,成为自己的老板。当你把一个人的成长型思维调动起来了以后,矛盾没有了。无所谓,就是吃亏、占便宜那么点事,因为我要做更多的事。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带一个团队最重要的 *** 是成长型思维。

我以前找不到理论依据,这只是我的经验,我觉得我的经验就是这样,很重要而且很轻松。答案在这儿找到了。解决这些发散性问题的最有效的工具,是来自于上一个层次,就是你跟他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你让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自由和平等,在博爱面前和谐了,多有意思。

你理解了这个东西以后,就会知道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大量的发散性问题,你都不能够试图通过同一个层次的手段来解决,而应该想办法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或者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人来解决。也就是我们自己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这些东西就不是问题了。

你回顾一下你的人生就会发现,有很多在二三十年前在你看来非常严肃的、痛苦的、糟糕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不是个事情。因为你跟过去不生活在同一个层次了,你变了,所以那些问题不存在了。假如你还回到那个层面去执着,那些问题依然会困扰你很长时间,因为它无解,这种发散性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最重要的是,发散性问题一旦解决,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比如说,你们家如果没有自由和管束的问题,你们家还有教育孩子的问题吗?就是我们家不存在自由和管束的问题,我现在定了每天晚上八点必须干什么,七点必须干什么,六点必须干什么。好了,你把它完全规定好了以后,你说这问题没有了,这个家就变得死气沉沉。

因为这就是生命所具备的痛苦,生命所具备的纠结就在这儿。你活着,你就要面对那样的发散性问题。所以要让你们家的这个发散性问题没有,必须是你和孩子、和孩子的爸爸、和家里的老人家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大家才能够开心地对待这些事,就解决了。

最后一段作者说:“因此,可以这样看待和理解人生:人生就是一连串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解决的发散性问题。只靠逻辑和推论的理性很难驾驭他们。可以说,这些问题充当了一种拉伸器具,用以培养完整的人,这意味着他们发展的是人超越逻辑的能力。所有传统文化都把人生看成是一所学校,他们以各不相同的方式看出了这种教导性的影响力本质。”

生活就是道场啊,此时正是修炼时。我们人生所面对的所有的纠结、痛苦、烦恼,都是在不断地拉伸我们,然后试图让我们跳到另外一个层次来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你不能够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不能够跃迁一下,你就永远会跟那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你会觉得极其痛苦,没法解决。想想你跟你老公的关系,想想你跟你婆婆的关系、你跟孩子的关系、跟你们老板的关系,都会是这个痛苦。所以希望今天的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至少找到一个解决这个终身难题的可能性。

最后作者提了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好多哲人都提过,他说“物质、技术、自我的膨胀都在威胁着这个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如果每一个人都极其膨胀,每个人都不会谦虚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得很危险。他说有多少人会因为这本书突然被唤醒?他只能力所能及地做这样的事。

最后一句话叫“不如好好工作吧”。我们大家好好工作,通过工作来磨合自己的心性。我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应该提醒自己随时随地地知道你是一个人,你和矿物质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儿呢?你有选择权、你有创造力、你有好奇心,所以你可以想办法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和习惯。

认知情感与意志力就是心智模型 心智维度和认知模型的水平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