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儿童多动症的五个原因
走进多动症儿童的世界
儿童多动症,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简称ADHD。这些孩子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却常常表现出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易冲动,伴随着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他们仿佛拥有无穷的能量,无论何时何地都充满活力,奔跑、攀爬是他们的常态。
尽管他们智力正常,但注意力不集中却让他们学习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可能会把d看成b,把6看成9,甚至左右不分。课后作业常常遗忘,即使做了也是马虎潦草,错误连连。他们的情绪如同过山车,时而冲动,可能会伤人或破坏物品。
据统计,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3%至5%之间,以6至9岁的儿童居多,10至12岁的儿童也有发生。这一疾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在北京为5%,而在上海则高达13.4%。男女患病率的差异也较大,男女比例约为3至4比1。
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在7岁前就会显现,甚至有的患儿在更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异常。医学专家总结了五种可能的多动症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孕期和围产期因素、生化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以及脑损伤。
避免上述不良因素,可以有效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长应该带领他们接受治疗。治疗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对孩子进行教育,并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家长首先要对多动症有正确的认识,并向孩子说明真相,让他们了解多动症并非任性顽皮的借口。家长还应及时与老师沟通,请求校方配合治疗,共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老师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能单纯将孩子的多动视为家长管教无方。老师应加强对患儿的辅导和督促,减轻其学业负担。采用“好朋友”策略,让周围的同学帮助他,会有助于减轻患儿的病情。家长和老师应避免轻易责备或打骂他们,发现优点应及时表扬。
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教育和行为矫正为主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适量给予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是首选药物,如利他林。这种药物易吸收,疗效强,可以有效减少小动作,提高学习成绩。虽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失眠等副作用,但一般并不严重。如果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还需要加服抗抑郁药。大约三分之二接受治疗的多动症儿童长大后不再出现相关的精神症状。
让我们共同关注多动症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