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肥厚的病因是什么?
心肌的左心室肥厚变化表现为心室壁增厚、心肌重量增加和心肌重塑的现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一些高运动负荷的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代偿性的左心室肥厚(LVH)。高血压是导致心肌病理性改变的重要疾病之一,它可能引发神经体液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诸多不正常变化现象,导致心肌产生病理性的LVH。临床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LVH,其发生率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亚洲地区的不良生活嗜好如紧张的生活方式、高蛋白、高盐、高脂膳食以及肥胖等,作为心脏危害的重要因素,导致亚洲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高血压合并LVH所导致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以及发展为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能够改善左心室重组,减缓心肌肥厚的发生。心肌肥厚与心力衰竭的流行仍未得到很好的控制。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优势,近年来在防治左心室肥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逆转左心室肥厚的研究经历了从临床研究到整体实验,再到如今的众多体外实验的发展过程,这与医学界对左心室肥厚发病机制的认知加深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中药如化痰通络、滋肾潜阳、活血祛瘀、益气养阴等药物,以及单体药物如钩藤、丹参等,可以显著逆转左心室肥厚。
中医药以人体整体功能为出发点,多层面、多角度、多环节地发挥调节作用。其作用基础是对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基于以往的研究理论,结合当前细胞死亡研究的新技术,我们从个体研究、细胞培养和基因表达等多方面探讨高血压心脏重构过程中左心室肥厚结构改变的细胞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机制。这有助于丰富高血压的中医证候深入研究,深化中医理论研究和中药现代化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药逆转左心室肥厚的分子机制。尽管左心室肥厚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多局限于血管紧张素Ⅱ信号因子的刺激,对于药物是否存在其他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